为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现场的环境监管,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于2020年7月出台了《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现场环保检查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为污染地块全过程管理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
《要点》把修复施工过程的环保监督作为工作重点,明确了修复现场环保检查工作要求,加强污染地块修复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污染地块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对于广州市,有助于环保检查人员精准发现问题,有力指导修复现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二次污染。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要点》能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借鉴,有助于健全环境管理制度,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且对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广州市出台《要点》?
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我国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往往将监管重点放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关停企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是污染地块修复前期实施方案和修复结束后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的评审,而忽视了修复期间的事中监督检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指出,“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不得对土壤和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但受限于修复技术的成熟度,许多土壤污染修复活动仍较粗放,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如2015年发生的“常外事件”,就是因为相邻化工厂修复产生的刺激性气味造成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修复活动的监督检查指导文件,由于修复工程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环境监管人员通常难以把握修复现场环保检查的要点,执法监管难度高。
广州市秉承先行先试的传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建设用地的环境管理方式,如在去年12月发布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技术指引。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再开发利用的工业场地,其中部分需实施修复。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广东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共28个,其中广州市有21个,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作为现代治理能力建设重要手段,《要点》的出台,可为广州修复现场环保检查工作提供指导,有助于提高污染地块修复活动日常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出现二次污染。
修复现场怎么查?
《要点》规定检查包括环境管理手续、修复现场情况、污染防治措施、土壤外运情况、项目建设情况、环境监理情况、历史环保问题处理情况、项目公示等8个内容。检查的要点包括污染防治措施管理是否到位,有无产生环境污染的风险,外运土壤是否有土壤外运接收单位的处置合同,是否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报所在地和接收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地块内是否存在场内土方挖填、地下室开挖等与修复无关的开工建设活动或项目,是否设置公示牌公开地块主要污染物、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及采取的治理措施等。
因此,修复现场环保检查,要做到两个紧盯:一是紧盯土壤污染修复方案有没有落实到位,是否发生修复工艺变更、修复范围调整和弄虚作假等情况,全力保障原有污染得到安全消除;二是紧盯土壤污染修复施工过程中有没有按照修复方案要求,采取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有效,有无落实二次污染环境监测,污染土壤是否妥善处置等,防范修复工程二次污染的产生。
修复现场的环保检查和平常的环保检查一样,都是防止环境出现新污染。不同的是,修复现场的环保检查重点关注修复方案的落实情况和二次污染问题,要求检查人员有一定的土壤污染修复专业知识,熟悉污染地块情况、修复工艺及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等。而平常的环保检查主要关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污染防治设施等情况,检查人员需要熟悉的是企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等。
修复现场检查主要的抓手有哪些?
修复方案规定了修复工程所涉及的目标污染物、修复范围、修复目标值、修复技术路线、现场平面布置和污染防治措施,是修复的重要依据。
因此,修复现场检查第一个抓手是经备案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环境监理作为修复工程现场的见证者,所采取的监理手段、监理方式和获得的监理日志、整改清单和环境监测报告等均是开展现场检查的重要抓手。同时,《要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针对污染土壤出场转运的情形,明确转运计划以及所在地、接收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等检查内容,转运土壤的报告程序也是修复现场检查的重要抓手。此外,《要点》强调了对修复工程信息公开的检查,强化公众监督,以此作为提高修复工程现场检查的重要手段。修复施工期间,应当设立公告牌,公开相关情况和环境保护措施。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也是修复现场检查的抓手之一。
热品推荐
Hot product